close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地理」課程綱要
中華民國97年1月24日台中(一)字第0970011604B號令發布

壹、課程目標

從地理學觀點了解全球性與地方性的重要議題,並從永續經營的理念探討 人與地的關係,以增進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提昇科學素養進而培育21世紀的 世界公民。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地理」課程欲達成之目標如下:

一、通論地理部分

(一)增進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間關係的能力,包括: 
        1.認知形塑地表景觀的自然營力系統與人文系統。 
        2.了解人類活動及地理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

(二)培養學生了解地表重要現象空間分布的地理意涵能力,包括: 
        1.地表重要現象的空間分布及其變遷。 
        2.地表重要現象空間分布的地理意涵。

(三)提升學生了解重要的地理學觀點與方法,並適當應用於地理問題的能力, 包括: 
        1.地理學的空間、生態與區域觀點。 
        2.地理學觀察、蒐集、整理及分析資料的方法。 
        3.實察、地理資訊系統與討論等技能。

(四)幫助學生體會環境的多樣性及複雜性,培養其欣賞及包容的態度,包括: 
        1.感受周遭環境的複雜性及多樣性。 
        2.關切影響周遭景觀的人為活動。 
        3.表達對地方環境或全球議題的關注。

二、區域地理部分

(一)使學生了解世界主要區域的地理環境及其區域特徵,包括: 
        1.世界區域的劃分方法。 
        2.世界主要區域發展的地理背景及其所面臨的重要議題。 
        3.世界主要區域的人地關係。

(二)使學生了解台灣自然環境的特色與發展背景,並認知其所形成的區域特色 和區域差異,包括: 
        1.台灣因特殊位置所導致的環境複雜性及多樣性。 
        2.台灣在全球化潮流下的發展優勢及限制。 
        3.台灣因環境與發展所形成的區域特色及區域差異。 
        4.台灣在世界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及應扮演的角色。

(三)使學生了解中國的地理環境特色及發展問題,包括: 
        1.中國的地理環境特色與區域劃分的方法。 
        2.中國在全球化潮流下所面臨的重大發展與環境問題。 
        3.兩岸的發展概況與未來關係。

(四)使學生了解地理學區域分析的方法,並建構鄉土情懷,包括: 
        1.了解區域分析的觀點及方法。 
        2.體會鄉土台灣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多樣複雜特性,並積極關注或參與各區域環 境問題的探討與保育活動。 
        3.願意理性思考台灣、中國與世界的關聯,並積極表達對全球議題的人文關懷。

貳、核心能力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地理」課程欲達成之核心能力如下:

一、通論地理部分

學完了高中一年級地理課程,學生應該了解系統地理學的基本概念與認知 地理學的空間、生態與區域觀點,從而發展一套人類珍貴的價值信念。並知道如 何利用地理技能來分析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各項問題,以協助進一步地學習。

完成上述課程的學生應該能夠:

(一)知道如何利用地圖或其他地理學工具與技術,以蒐集、整理及分析各種地 理資料,並能選擇恰當的方式來表現、解釋地理現象的分布類型、成因及 其變化。 
        1.能以地理觀點提出問題。 
        2.能利用各種不同的地理工具蒐集地理資料。 
        3.能以各種不同的方法整理、組織、分析、解釋及評估各項地理資料。 
        4.能彙整各種地理資料撰寫報告,驗證或回答所提出的地理問題。

(二)知道自然系統與人文系統以形塑地表景觀的運作情形,並能分析人類如何 介入此自然或人文系統,以創造獨特的文化景觀。 
        1.能分辨地形、氣候、水文、土壤與生物所構築成的複雜自然運作體系及其相 互關係。 
        2.能分辨人口、交通、產業與聚落所組成的人文特色及其相互關係。 
        3.能了解人類如何因應生活需求介入自然與人文運作系統,並能分析其所產生 的區域地理議題。

(三)能積極參與課程相關活動,並有能力規劃戶外地理實察內容。 
        1.能有系統以圖表或論述表達意見,並積極熱忱地參與各項議題的討論。 
        2.能蒐集相關資料,妥適地規劃野外實察項目、路徑與方式。 
        3.能進行野外實察,並能登錄實察所獲得的資料。 
        4.能整理、分析及探討地理實察所獲得的各項資料,並將結果以圖表、報告等 型態呈現。

二、區域地理部分

學完了高中二年級區域地理課程,學生應該能由世界村的概念認知台灣自 然環境的獨特性與人文環境的多元性,並能從台灣觀點了解世界與中國的地理環 境特色,以及當今台灣的發展概況與其優勢,並培養對台灣本土的認同情懷,了解中國大陸未來的發展機會與限制,並能思考在全球化潮流下,世界局勢的變化 與發展。

完成上述課程的同學應該能夠:

(一)知道世界主要區域的地理環境及其發展因素,解析當今或未來世界主要區 域所面臨的重大議題,並提出因應之道。 
        1.能了解世界主要區域的地理環境背景及發展基礎。 
        2.能指出當今或未來世界主要區域所面臨的重大議題。 
        3.能以地理學技術分析並提出解決此些問題的方法。 
        4.能體會世界主要區域獨特的地理景觀及所建構的人地關係。 
        5.能以「立足台灣,放眼天下」的胸懷闡釋當今世界主要議題。


(二)知道台灣及中國的環境特色,並分析兩地因應不同環境所創造的獨特地理 景觀。 
        1.能說出台灣及中國發展的地理基礎與其發展的條件與限制。 
        2.能了解台灣及中國主要區域的地理問題,並能解析當今與未來台灣及中國所 面臨的重大議題,進而提出因應之道。 
        3.能了解當前台灣及中國在世界體系下的區域互動模式,並能進一步分析兩岸 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

(三)積極參與課程個案及相關討論活動,並有能力以妥適方式表達自己意見。 
        1.能熱切地參與個案的討論,並能接受或表達不同的觀點。 
        2.能積極參與社區環境的改善規劃,並思考如何提升周遭的生活與環境品質。 
        3.能以全球視野關心鄉土區域問題,並積極思考鄉土區域未來發展的途徑。

參、時間分配

本課程之必修科目共計八學分,第一學年為通論地理,每學期二學分,每 週上課二節;第二學年為區域地理,每學期二學分,每週上課二節。

肆、教材綱要

教材應根據本綱要編選,各單元應涵蓋所有主要概念,期以透過教學活動 的實踐而達成所列的具體目標。各冊單元名稱與主題順序可調整,內容需考慮高 一至高三之間的相互銜接。 



伍、實施方法

一、教材編選

(一)編寫教材時,應注意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銜接,並注意教材內容應具時代性與前瞻性。
(二)本教科用書共分教科書和教師手冊兩部分,並可參考主要技能編選成(學生手冊)。每一主題授課時數,在編寫時應考慮教材內容份量而適量取捨。
(三)本教材無論通論或區域部分,均宜儘量以本土實例加以闡述。
(四)地理(一)的自然地理部分,注意分析說明環境與人類關係的生態系統,並儘量不與地球科學內容重複。
(五)本教材內容使用的專有名詞應以教育部所公佈者為準,並儘可能與相關學科一致,較不常見者應附外文原名。
(六)內容取材應力求條理分明,文字敘述宜淺顯扼要,資料和圖表應求確實新穎。
(七)各單元間應力求均衡和前後連貫,並注意其難易度及教學節數分配。
(八)各單元宜在課文後附有自我評量之作業若干,其設計應以培養學生的思考、推理及綜合能力為原則。
(九)本國地名除按政府規定外,應力求與現況相符;外國地名則以教育部頒訂的統一譯名為準,無統一譯名者,另按外交部使用的譯名或一般認定最通行者為準。 

二、教學方法 

(一)配合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採用最適當的教學方法,如思考、實驗、地理實察、問題討論、發現、練習、發表、講演、電腦輔助教學等方法。
(二)每一單元教學前,應編製教學計畫,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按照教學活動的設計實施教學。
(三)教具利用以地圖、地球儀、統計圖表等為主,以圖片、標本、實物、模型、幻燈、電影、及儀器等為輔,使學生能了解教材內容、發生學習興趣,進而啟發其自動研習的精神。
(四)於適當單元提出學校所在地區的鄉土地理,在教室中共同討論,使學生獲得有關地理的正確觀念。
(五)指導學生繪製圖表、整理筆記、作研討報告及閱讀參考書籍等,以充實學生地理知識和熟練技能。
(六)利用地理實察、旅行及參觀賞習等方式提供實地觀察的機會,增加學生對地理的了解。
(七)利用專題演講及時事報導,增進學生對我國地理上所具有的各項特點及我國與世界各國關係的認知,激發學生愛國情操,並培養其正確的世界觀。
(八)講授地理時,所選用的補充教材內容,儘量以中華民國及鄉土實例為主,並相繼發揚區域均衡發展的理念。
(九)地理科教學應用與有關學科保持聯繫,互相印證,以求貫通,並注重地理現象及其形成過程。
(十)關於我國的疆域及台灣地區的具體成就和面臨問題等,應特別予以分析說明。
 
三、教學資源
 
(一)編輯方式
1. 編輯內容:需配合教材內容,但可與教材分開編輯。
2. 編寫方式:依課程大綱、分冊編寫。
3. 編輯版面:以A4(直或橫)為主,可單頁、跨頁、拉頁等,以利學生攜帶。
(二)地圖綱要 

四、教具及有關教學設備

五、教學過程 

教學前應以單元教材內容為基礎,根據教學目標,考慮學生心智發展階段與學生特性,以及教學資源的種類和性質,並蒐集與社會環境有關的資料,再設定單元教學目標編寫教學計畫,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活動,然後進行教學評量,以作為另一單元教學活動的參考。 

六、各科教材或單元間之聯繫與配合 

(一)地理科教學應與其他相關學科密切聯繫,以擴展學生的學習經驗和思考方式。
(二)利用各種傳播媒體所報導的時事及其他課外活動學習心得,指導學生利用有關的知識點去思考和類化,並藉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意願。 

七、教學評量 

(一)教學評量的方式宜多樣化,包括討論或口頭問答、習題練習、讀圖與繪圖、蒐集資料、撰寫報告、平時測驗及定期考試等。
(二)無論教學前、教學中或教學後,均可進行適切的評量,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針對教學作出調整。 
(三)對於具有特殊潛能或障礙的學生,予以個別輔導或實施補救教學。

※資料來源:
http://gis.tcgs.tc.edu.tw/policy/98curriculum.asp
※資料整理發表:范伊和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e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